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R 推荐新闻
今日关注 - 《物流的内涵和物流战略管理实践》第一篇 物流溯源 第一章 物流的由来与演变
《物流的内涵和物流战略管理实践》第一篇 物流溯源 第一章 物流的由来与演变
作者:靳 伟
今日关注  加入时间:2012/3/7 14:53:36     点击:5343
本章主要掌握的内容
物流科学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近30年发展势头强劲,凸显威力,原因何在?我们有必要从其根源开始研究。本章主要掌握的内容是物流用语和定义的演变过程、变化特征及其三个发展阶段的深层次要素。
 
 
 
第一节 物流用语和定义
一、物流用语及其由来
      我国“物流”一词是日本语中“物流”汉字的直接引用。其实,物流的英文表述有两个:一个是physical  Distribution;另一个是Logistics。我国把两个不同的英文都称为物流,一方面有其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Physical含有“物质的”、“物理的”之意,Distribution的解释是“分配”、“流通”、“销售”。美国人把physical  Distribution看成是销售的一种辅助性活动,日本人把physical  Distribution译成实物的物理性流通,即“物的流通”,后来简称为“物流”。这一用语1978年11月由国家物资总局赴日考察团带回国内;Logistics源于古希腊语Logistike或Logistes,后演变成拉丁语Logistica和法语Logistiaue,最后落脚在英语Logistics。这个词原本为“后勤”或者“兵站”之意,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我国时,有人译为“后勤”,也有人译为“物流”,学术界对此说法不一,1989年在北京召开“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时,专家们讨论后确定译为“物流”。当时主要考虑:直接引用英文原文一般人看不懂,也不习惯;译成“后勤”,又觉得与单位食堂、幼儿园、车队等后勤行政部门不无关系,而且物流的概念经过10年努力,被学术界接受,突然转为“后勤”,容易引起混乱,也不利于刚刚兴起的物流研究和宣传推广,于是便坚持了这一不得已的错误选择。
      除了(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这两种用语外,与物流有关的用语还有“Business Logistics”(企业物流)、“Material flow”(物料流)等。后一种用法,有的日本人将其说成是相对于“Logistics”这个“大物流”而言的“小物流”,日本有一种侧重于物流技术与装备方面内容的杂志,其名称就叫《MATERIALFLOW》详见表1。
表1:几种典型的物流用语
二、物流的定义及其演变过程
      由于物流是一个只有百余年历史的新兴学科,正在生机勃勃、突飞猛进地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和成熟;目前,还没有成立世界性的物流组织,物流的定义也一直在修改和演变,既使在同一历史时期,物流的定义也有差异;即便是同一个国家,不同的行业团体、不同的学派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物流定义也千差万别。而且物流定义至今仍有争论,无论哪个定义都不具备绝对权威性。不过物流定义的演变过程和各国的物流定义内容的变化都恰恰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不同经济变革时期,物流理论、物流管理以及物流技术的进步轨迹和特征。
     物流定义之所以有Physical  Distribution和Logistics之分,是因为两种英文表述的物流一词所产生的历史年代相差无几。而且,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大多采用Physical  Distribution,80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渐转向Logistics。我们通过分析研究各国的物流定义,可以从侧面了解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物流的发展状况、目标和特征,也有助于把握各国物流发展的历程、脉络和走向。应该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团体组织,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从自身需要出发所给定的物流定义各不相同,是正常并符合自然规律的。即便是已经成熟的经济学核心概念“市场”这一定义,至今依然没有统一的定论。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理解:符合客观实际,反映现实状态并能提高效率或效益的定义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物流定义的不断修改、完善与提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表现。几个具有代表性国家的物流定义详见表2。
表2: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物流定义演变
第二节   物流的发展变化轨迹
一、物流思想萌芽的产生
1、人类文明史中的物流意识与实践活动
    人类社会的文明历史,处处闪烁着“物流思想”的光辉,体现了劳动人民聪明的智慧和卓越的技能。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圣劳伦斯水道、金字塔是外国人物流思想的历史写照,而我国的万里长城、古栈道、京杭大运河、石门隧道、都江堰、丝绸之路以及郑和下西洋无不堪称为物流思想的灿烂结晶和伟大的物流实践。万里长城这一浩大工程的整体设计、施工组织、物料搬运,古栈道的系统结构和网络体系,京杭大运河的线路选择、水运构思,石门隧道工程的施工组织和技巧,都江堰的设计水平、江水分流控制技术和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郑和下西洋的惊天壮举等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中华民族物流思想的源远流长。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说。伟大的革命导师孙中山先生曾强调:“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2、物流思想及概念端倪初现
    1844年,法国技术人员J·Depuit在自己的著作中强调重视供货管理功能,保持仓库保管与运输两者之间成本的均衡;1901年,约翰·F·格鲁威尔(John F·Crowell)在美国政府《关于农产品配送报告》中提及配送的成本及其影响因素;1905年,美国陆军少校琼·贝克(Major Chauncey B·Baker)曾把从军队后勤的实战出发,把物流(Logistics)称为关于军队移动与供给的战争科学之一。詹姆斯·约翰逊(James C·Johnson)和唐纳德·伍德(Donald E·Wood)认为,琼西·贝克是从军事角度提出物流(Logistics)概念的第一人;1915年,阿奇·萧(Arch Shaw)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从市场分销的角度提出:“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并且提到:“物资经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英国的物流与运输中心主任、物流与市场营销专家克兰菲尔德、马丁·克里斯多夫(Martin Christopher)教授认为,阿奇·萧是最早提出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的学者。
     可以说上述这些只能看作是物流“思想”或朦胧的物流“概念”。但是这些物流思想以及初始的物流概念,必竟为后来物流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详见表3)。
表3:物流思想、意识、概念及实践
3、物流定义及物流科学萌生
     1935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最早给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下的定义应该说是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的首创。尽管这个定义表述不够明晰,但却基本给出了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构架。第二次世界大战未期美军后勤部门的军事后勤保障,是最早以系统的理念开展军事后勤工作的有效尝试,也是物流(Logistics)萌芽的明显体现。因为在战场上,战线很长、军事范围很广,供应的时间和地点又经常变化的情况下,美军利用了系统概念、运筹学原理和原始的计算机技术,科学地计划、严谨地组织、有效地运作,确保了武器、弹药、粮食、帐蓬等军用物资的及时、准确供应,为后来物流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模式。
二、物流发展的三个阶段
    “P·D”是英文(physical Distribution)的缩写,美国、日本称其为“物流”、“销售物流”,我国台湾和香港曾有人称其为“实物配送”。从美国市场营销协会1935年对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下定义开始,到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议会(MCPDM)将英文名称从“P·D”改为(Logistics)止,“P·D”用语整整用了50年之久。那么,为什么早在1905年美国陆军少校琼·贝克(Major Chauncey B·Baker)就提出了物流(Logistics)用语,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军队就已经运用了物流(Logistics)技术方法,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却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才从(P·D)转向“Logistics”呢?
首先,缘于经济发展阶段。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经济基本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产品供不应求,生产企业生产多少产品,就能卖出去多少产品,物流(P·D)的任务十分简单,只要把货物包装好送给需求者即可,而且许多情况下是用户前来提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后,产品的销售就替代了产品的生产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促进销售,保证销售活动的顺利开展,物流(P·D)逐渐成为销售的重要保障,从而物流(P·D)作为扩大销售的辅助性作用越来越突出,只不过当时只是从销售学的角度看待物流(P·D),视野相对比较局限;其次,缘于应用领域和成本因素。物(Logistics)源于军队后勤,其整套管理思想和技术方法出自于军队后勤保障,而且军队物流(Logistics)基本不太考虑费用和成本,而企业经营必须考虑成本的降低,所以许多企业很长一个时期坚持物流(P·D)做法;再次,缘于理论出发点的局限性和物流(Logistics)需求变化。物流(P·D)理论始于企业市场营销,以流通为核心步步深入展开,侧重于产品销售和成本降低。而物流(Logistics)理论的出发点涵盖整个企业经营管理,不仅比“P·D”视野宽,而且还注重用户和终端消费者。当“P·D”不能满足“用户”或消费者需求时,便转向了Logistics。
     在“P·D”发展阶段,物流基本局限于市场营销领域,物流作为保证销售,促进销售额上升的一种辅助手段,主要被局限在产品离于生产线以后到送至需求者这段过程。这一点日本尤为特殊,美国虽然在1960年的物流(P·D)定义上已加进了“有时也包括原材料的供给源到生产线始点的移动”,但并没有十分肯定物流(P·D)的范围。当然,我们还要了解,物流(P·D)有时被称为“实物分配”,是由于当时的物流(P·D)被一部分人理解成流通领域的实物供应,具体指的是为创造需求、加强市场营销和扩大销售而进行的运输、仓储、包装等。“P·D”发展阶段的特点,还局限在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作业环节本身的技术研发和功能提高,但对这些作业环节的管理和系统整合尚有欠缺,对物流地位重要性的认识也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2、Logistics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决策者发现,物流(P·D)无论是适用范围还是侧重点都已经不适应新经济形势发展和经营环境的要求。市场的饱和和超饱和,买方市场的定型化,原材料、能源供给的动荡及价格的上涨,使企业经营难度加大,障碍增多。要摆脱困境,寻求出路,进一步加强物流(P·D)管理,降低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等环节综合作业成本逐渐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同时,企业还逐渐体会到,物流(Logistics)不再仅仅是销售的辅助性手段,而且还应作为与生产和销售并列的重要管理内容,上升到关系企业竞争力和生存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如若忽视对物流(Logistics)的管理,企业不仅仅会因此而失去竞争力,还有可能因此而破产倒闭。在Logistics发展阶段,人们还发现物流(P·D)的范围太窄,应该扩展到原材料、零配件采购与供应、企业布局、地址选择、结构调整、仓库管理、需求预测、物料搬运、顾客服务乃至废弃物回收处理等所有相关环节,即商品从“生”到“死”,由“死”到“再生”的整个过程管理、计划与控制。所以,很多人认为,“P·D”强调的是物流活动本身,“Logistics”注重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应把“Logistics”理解为物流管理或现代物流。我们目前讲的“物流”或“现代物流”的对应英文是Logistics。但需要指出的是Logistics已经大大超出了军事后勤和“兵站”的范围。
      从“P·D”转向“Logistics”,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表现是定义的变化。如:美国物流管理协议会(NCPDM)1960年给物流(P·D)下的定义:“所谓物流,就是把完成品从生产线的终点有效地移动到消费者手里的广范围的活动,有时也包括从原材料的供给源到生产线的始点的移动。”而该协议会1985年更改了自己的英文用语,把“P·D”改成Logistics,其英文名称缩写由NCPDM改为CLM,给物流(Logistics)下的定义也变成:“所谓物流(Logistics),就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对原材料、半成品及其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有效率或有效益的移动和保管进行计划、实施、统管的过程。这些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顾客服务、搬运及运输、仓库保管、工厂和仓库选址、库存管理、接受订货、流通信息、采购装卸、零件供应并提供服务、废弃物回收处理、包装、退货业务、需求预测等。” 另一种表现是几个物流发达国家社团组织名称的变化。除了上述美国物流管理协议会外,英国物流管理协会1986年、加拿大物流管理协会1992年,先后将自己的英文名称由P·D改成Logistics;日本的两大物流团体——日本物流管理协议会和日本物的流通协会,1992年合并后,也将英文名称P·D改成Logistics(用日文片甲名表示)。
3、供应链发展阶段
     在谈及供应链(Sapply  chain)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前提因素。比如,P·D与Logistics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提出和形成的,我们说第一阶段是P·D,第二阶段是Logistics,第三阶段是供应链,并不是绝对的概念,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历史现象,而是三者交替发生、发展,互相融合、各有侧重。同时,名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各异,发达程度不同,对P·D、Logistics、供应链内涵的理解、认识和研究也有先后之别、深浅之分。
     供应链管理起源于物流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由一位咨询管理顾问首次提出,后来逐渐成为制造企业一种新型战略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得到广泛认同并不断升华。开始阶段,一些制造企业只是感觉到P·D的范围过窄,作用有限,Logistics尽管范围够用,功能明显,企业经营必不可少,但是仍然不能全面彻底解决新形势、新环境下竞争中的根本问题,只有使物流与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对接,各相关企业物流一体、贯通,才能更全面地、更系统地实现物流的价值;“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方式虽然企业上下协调、指挥有效,内部资源整合,也能一定程度地降低成本、扩大销售。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趋势明显、产品寿命缩短、交货期提前、服务标准提高的现阶段,这种优势已黯然失色。企业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必竟势单力薄、能量欠缺,很多矛盾的解决受局限性制约,大量障碍无法逾越。特别在消费者作为“上帝”,越来越挑剔,而供给者又必须依靠需求拉动,以顾客为导向的情况下,迫使企业提升物流管理层次,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化结为一体的同时,把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消费者乃至咨询顾问、信息、服务等所有相关要素连为一体,形成一个从供应源到消费终点环环紧扣的网状结构、链型组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在竞争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供应链理论的形成时间还很短,不能说已经定型化。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的供应链应用大都限于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范畴,其运用的广泛性、运作的复杂性和固化程度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我们既要看到供应链理念的先进性、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性以及供应链应用的必然性,也要客观地想到,供应链构筑的复杂条件和供应链管理的难度要求以及供应链走向成熟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眼下,我们尤其要清醒认识的是:虽然供应链管理的主体是物流,是物流管理的延伸,也是物流向前发展新的历史阶段,但供应链并不能跨越和替代物流,更不能认为现在必须丢弃物流,全面实施供应链管理。因为任何事物的成长都有一定的规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都有其特定的发展条件和阶段性约束。
第三节   中国物流发展历程
中国的物流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物流
     第一阶段(1949~1977年)的物流从建国开始到中国改革开放、引进物流概念之前为止。这一历史阶段,正是中国生产资料和主要消费品实行计划生产、计划分配和计划供应时期。商业、粮食、供销社、物资、外贸等流通部门构成纵向管理体系,分别组建了本部门的供销公司、批发零售网点和仓储、运输系统组织;铁路、交通、航空等专业运输部门各自拥有运输、仓储管理机构和企业队伍。由于生产、流通、消费完全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和运行,纵向组织系统十分通畅有效,横向经济结构和联系处于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状态,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等物流活动按部门隶属关系操作,部门经济造成同城倒库、原地倒流等极端落后和严重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效率低下不足为奇。“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物流滞后不言而喻。
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物流
      这一阶段(1978~1992)伊始,正值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国家确定“改革开放”政策,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流通管理体制开始发生变化。1978年11月国家物资总局派出“中国物资工作考察团”赴日本考察,首次带回“物流”一词。当时,国家物资总局科教司官员王学林(精通日文)在翻译带回来的日文资料时,将日文汉字“物流”一词直接译成汉语的“物流”拿不定主意,就打电话问当时在中国物资经济学会工作的日文翻译靳伟,得出了肯定答案。于是,“物流”一词,首次在“中国物资工作考察团”的考察报告中出现了。从此,中国有了物流概念,吴润涛、王之泰、靳伟等一些有志学者开始研究物流,发起物流启蒙教育和宣传活动。1979~1984年期间,国家按照“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打破长期坚持的“全面、统一管理”的传统模式,商业部、粮食部和全国供销合作社合并为商业部,形成了商业部、物资部和对外贸易部三大流通系统。扩大市场调节范围,重点调整了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的计划管理体制及“统购统销”制度,改变了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固有局面,发展了计划购销、市场购销等多种流通渠道和购销形式,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的流通框架,全面改革了流通领域的企业管理体制、批发管理体制、价格管理体制、经营管理体制,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1987~1992年,根据国家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要求,大力发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同时,物资流通企业大踏步走向市场,积极开展了木材、平板玻璃、机电产品的配送试点。物流的重要性首先在教学、科研、社团组织中受到重视,经过一个阶段的启蒙、宣传和教育活动后,物资、商业、外贸、交通、铁路、货代、航空等各相关部门和领域先后关注物流,加大了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机场、货运枢纽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1980年3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成立后,连续向日本、美国、欧洲派出物流团组考察国外物流,仅十余年期间接待和派出的物流团组就达到20多批次。该学会1989年4月在北京承办的“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是在中国首次召开的国际性物流专业会议,对后来中国物流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1984年8月,中国物流研究会成立,《物流手册》、《物流管理入门》、《物流学及其应用》等首批物流专业图书出版发行,物流教学、物流讲座、物流培训在北京物资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华中工学院、辽宁财经学院等大学相继展开。这一阶段,是中国物流用语和概念引进、启蒙和宣传普及时期。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流
      第三阶段(1993~1998)的物流是中国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阶段的物流。1993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的若干问题的决议》,从此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国经济走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为了加强对流通的管理,在商业部与物资部合并的基础上,组建了国内贸易部,把生产资料流通与生活资料流通统为一体,形成了内贸、外贸的大流通系统格局。依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进一步加大了流通领域改革开放的力度,使中国的流通体制朝着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
      这个阶段里,中国掀起了改革开放后的又一个经济建设热潮,生产规模和产量的迅猛扩大,导致生产与消费严重失衡,库存商品的积压浪费创下了空前纪录。流通问题,特别是物流发展滞后的矛盾再度显露,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迫切期待物流水平的提高。
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在物流学术领域,199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在上海召开“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国际学术会议”,1995年,中国物资流通协会成立并于1997年举办“亚太国际物流会议”。此间,《现代综合物流管理》、《现代物流学》、《物流学》、《军事物流概念》等新一批物流专业图书问世。这一阶段,是中国物流大发展的前奏期,物流“热”开始孕育形成。
四、新经济社会大发展条件下的物流
     1999年至今,是中国新经济社会大发展形势下,物流取得辉煌业绩的时期。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明显。全球化采购、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流通、全球化销售格局的形成,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外资企业大量涌入,使中国变成了国际经济的核心舞台。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国内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起来,严峻的挑战与考验,迫使中国企业转向物流这一“第三利润源泉”;中国逐渐变成世界“采购中心”、“制造基地”、“物流中心”,经济社会的巨变致使中国面临新的发展态势,生产、流通和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物流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政府有关部门开始关注物流。
     1999年11月,国家经贸委与世界银行在北京联合召开“现代物流国际研讨会”,国家领导人吴邦国强调政府机构要重视现代物流。2001年3月,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同年4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成立,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发布。2002年8月《中国物流年鉴》出版发行。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2005年在青岛召开“全国物流工作会议”。2006年,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通过的《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单列一节,全国物流“热”明显形成并持续升温。
     这一阶段,各种物流研讨会、物流论坛、物流峰会、物流展会、物流交流会、物流洽谈会层出不穷,高潮迭起;物流组织纷纷亮相,繁花似锦;各类物流企业、咨询机构、培训单位、研究机构大量涌现,争奇斗艳;各级政府官员、各社团组织负责人、各企业决策者、各院校教授讲师、各研究单位学者专家,逢会必讲物流,逢人必谈物流。物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门话题,物流人才变成各用人单位的争聘对象。
重点思考题:
1、物流的英文表述有几种,各有什么涵义?
2、中国在物流用语方面使用了怎样的特殊处理方式?
3、物流思想和萌芽是怎样产生的?
4、物流的发展经历几个阶段?为什么演变?内在的原因是什么?
5、简述一下中国物流的发展历程,你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待续
 
上一条:约您读一本好书!
下一条:《物流的内涵和物流战略管理实践》第二章 物流的系统架构

相关链接:
·《物流的内涵和物流战略管理实践》第十五章 物流技术与装备战略管理第三节 物流技术与装备智能化战略管理
·《物流的内涵和物流战略管理实践》第十五章 物流技术与装备战略管理第二节 物流技术与装备集成化战略管理
·《物流的内涵和物流战略管理实践》第十五章 物流技术与装备战略管理
·《物流的内涵和物流战略管理实践》第十四章 微观物流战略管理第三节 物流企业物流战略管理
·《物流的内涵和物流战略管理实践》第十四章 微观物流战略管理第二节 连锁商业企业物流战略管理
·《物流的内涵和物流战略管理实践》第十四章 微观物流战略管理第一节 生产企业物流战略管理
·《物流的内涵和物流战略管理实践》第十三章 宏观物流战略管理第五节 城市物流战略管理
·《物流的内涵和物流战略管理实践》第十三章 宏观物流战略管理第四节 国际物流战略管理
·《物流的内涵和物流战略管理实践》第十三章 宏观物流战略管理第三节 区域物流战略管理
·《物流的内涵和物流战略管理实践》第十三章 宏观物流战略管理第二节 行业团体物流战略管理

www.chinatuop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丽泽路16号院2号楼铭丰大厦1217室     电话:010-83775778
京ICP备09012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