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经济学家滕泰在接受本报专访对全年宏观经济形势进行预测时,提出“驱逐三重阴霾,期待改革共识”的观点,他预测2012年物价阴霾将在一二月份散去,出口阴霾将在三四月份散去,房价和投资阴霾将在五六月份散去,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期待将在七八月份达到高潮。
滕泰 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深交所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导师;曾任多家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投资总监、研究所所长,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等职务;多次出席各部委、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门的专家咨询会,并曾于2010年6月向温家宝总理和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做宏观经济专题汇报,是“70后”学者中唯一多次受邀“中南海问策”的少壮派经济学家。
今年年初,经济学家滕泰在接受本报专访对全年宏观经济形势进行预测时,提出“驱逐三重阴霾,期待改革共识”的观点,他预测2012年物价阴霾将在一二月份散去,出口阴霾将在三四月份散去,房价和投资阴霾将在五六月份散去,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期待将在七八月份达到高潮。
如今,2012年行之将半,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在朝着其年初预测的这一轨道行进:物价仍在趋势性回落,外贸增速回归常态,房价暴跌风险基本解除,投资增速有望回升,“三重阴霾”已逐步散去。今天,滕泰博士应邀再次做客“首席观点”栏目,为我们分析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并提出建议,他认为:政策渐进宽松有助投资提速,经济底部初步显现,预计二季度GDP同比增长8%左右,三四季度逐季回升。展望2013年,在国内物价可控、货币和金融扩张周期、海外需求回暖、政治周期提升投资增速等多重因素“共振”下,中国经济新周期即将开启。
物价阴霾散去,4%以下的CPI涨幅将一直延续到2013年年底
记者: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CPI同比上涨3%。连续数月的CPI数据是否可以表明物价阴霾已然散去?
滕泰:是的,中国物价涨幅从去年三季度末开始回落,至今仍然处于回落趋势中,预计三季度仍将继续回落到3%以下。全年物价水平不高于3.2%。
上一轮物价上涨70%左右来自食品价格的变动,其中,生猪、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价格都不同程度受“蛛网模型”价格波动周期的影响,其一般规律是:供求缺口决定涨跌方向,价格弹性决定涨跌幅度,生长期决定涨跌时间长短。
按照上述理论结合生猪存栏量预测,未来12个月猪肉供给充足,价格虽有可能短暂阶段性反弹,但直到2013年中期,猪肉价格基本都能够保持稳定。由于目前每头猪的利润已经低于正常水平,预计2013年下半年猪肉价格有再次上涨的风险。
玉米、棉花等农作物价格仍处于高位回落的过程中,未来一年不会形成物价上涨压力。
蔬菜价格短期上涨风险不大,但是长期缺乏稳定的价格机制,值得引起重视:由于蔬菜价格运动周期短、价格波幅大、农民无法把握,因此出现了菜价上涨、种植量却并不增加的现象,从而使鲜菜类价格波动幅度加大。从中长期看,由于城市化改变了城郊土地和劳动力的机会成本收益关系,大幅度压缩了各城市郊区菜农的种植面积,蔬菜价格上涨可能成为一个趋势。
居住类价格受房价和能源价格影响,稳中有降。而剔除能源和食品的民生核心CPI在上一轮通胀中创出近10年新高2.24%(2011年8月),目前已经回落到1.4%附近。
我们预测2012年、2013年CPI大部分时间同比涨幅3.5%以下,但需要注意的是,三季度个别月份CPI低于3%,并不是好事,而是意味着需求不足——中国当前每年由工资、原材料、资金成本等因素推动的物价上涨压力接近3%,因此当实际物价水平低于3%时,则意味着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矛盾将显现。它不是通缩,却与通缩无异,或可称为“类通缩”。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考虑进一步宽松货币,比如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房价暴跌风险几无,全年固定资产增速将在20%以上
记者:今年以来,受房地产持续调控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一直在下滑,但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达20.1%,对此,您如何评价?
滕泰:去年年底,人们对2012年的房价暴跌风险存在担忧,而我们认为,今年“五一”节前后房地产市场若能稳定就可以排除暴跌风险。“五一”后的房价情况验证了我们年初的判断,目前房价暴跌风险已基本释放。从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看,新建商品住宅降价城市个数略有增加,但二手住宅环比降价城市继续减少,环比跌幅继续收窄。
从长期来看,我国人口红利和城市化进程仍未结束、地价推动房价的逻辑依然成立、购房金融杠杆化程度仍有提高空间、住房消费刚性需求仍在增加、家庭资产配置需要所带来的投资需求依然存在,这五个因素仍然对房价构成支撑。然而,由于政府调控态度坚决,限购使人们对房价购买行为受到抑制,短期房价上下运行的动力处于均衡状态,故房价暴跌和暴涨都属于小概率事件。
在房价基本稳定的背景下,虽然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大幅回落,但是由于保障性住房投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商品住宅投资增速的 下滑;中央水利铁路等项目投资增长抵消了地方投资增速的下滑;国有经济投资增长弥补了私有部门和中小企业投资增速的下滑,所以不仅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20.1%,而且下半年还将进一步走高,预计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高达23%,四季度可能达到25%左右,预计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达到22%左右。
出口阴霾逐步散去,外贸增速将回归常态
记者:国际大环境对我国的进出口影响显著,5月份出口增速为15.3%,进口增速为12.7%,您如何解读这一数据?
滕泰:五月份的进出口双双创历史新高,当月出口1811.4亿美元,增长15.3%;进口1624.4亿美元,增长12.7%。1~5月,对欧洲和日本出口维持较低水平,但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1900亿美元,增长12%。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1537.4亿美元,增长9.2%。同期,我国与俄罗斯和巴西双边贸易增长较快,分别为363亿和332.3亿美元,增长24.4%和10.9%。
显然,夸大欧洲形势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和抑制作用是不必要的。从出口的地区结构看,前五个月我国对欧洲出口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不足15%,而对亚洲和北美洲的出口则呈上升之势。在这样的贸易格局下,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有限。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恰恰是“西方不亮东方亮”。对美国、俄罗斯、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回暖,成为抵消对欧洲出口需求放缓的重要力量。
在出口阴霾逐渐散去、外贸增速回归常态之际,中国对外局面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譬如:贸易顺差减少,热钱流入放缓,外部经济失衡问题正在得到显著改变;人民币汇率结束了长期单边升值的阶段,开始双向宽幅波动;对外政策上重新调整了进出口战略,修订了利用外资政策,放宽了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等等,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展望2013年,美国经济继续复苏,尤其是制造业库存回补,将带动未来出口增速回升。对东盟、俄罗斯等区域出口有望继续增长。预计2013年全球贸易量将大幅回升至2011年的水平,中国出口形势有望进一步好转。
底部拐点已显,稳增长、促改革迎来好时机
记者:如您所判断的,当前“三重阴霾”已层层散去。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开启新的周期?
滕泰:可以这么说,也可以说是旧经济的新周期。
首先,货币和信贷对经济的影响正在由收缩转为扩张。本轮经济的下行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比如货币紧缩调控大体从2010年四季度开始,而连续五个季度紧缩政策正是造成经济增速连续六个季度下行的主要原因。虽然去年四季度开始的“预微调”力度不够明显,但是目前货币政策已经明确转向宽松,因此货币和信贷对经济的影响有望由负变正,经济在短期内企稳并有所改善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其次,股市和房地产也是影响短经济运行的两个重要因素。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牛市起步阶段。随着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第一波小牛市会延续至“十八大”召开之前,2013年可能有大牛市。而股市上涨必然会刺激投资和消费,并放大经济向上运行的速度。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市场仍然处于收缩过程中,但是随着房价的趋稳,资产市场收缩的力度正在放缓,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也在减小。
从短期指标观察,用电量、工业增加值、M1、M2、PMI等指标均处于历史低位,已没有下行空间——这正是去库存尾声的必然表现。我们预测经济去库存周期将于近期结束并将于三季度开始进入补库存周期,上述短期指标反弹可期。
从需求周期看,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出口如前所述下半年比上半年好,明年比今年好;而随着一些事关经济全局的大项目开工,固定资产投资也有望加速。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我国经济增速在二季度筑底,三四季度逐季回升是大概率事件。预测2012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2%,出口增长10.5%,消费平稳增长15.5%,全年GDP增速将在8.3%左右。
总之,虽然当前除了物价形势好转之外,其他各项宏观数据都是“一地鸡毛”,但是对我国经济增长短期并不用悲观。相反,随着去库存周期结束、金融收缩周期结束、出口和投资增速的回升,我国很可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开启的时点上。不仅如此,明年地方政府换届完成以后,地方投资扩张或重启,经济周期或政治周期“共振”,经济回升势头有望进一步加快,这可以说是旧经济的新周期,但是不管怎样,未来6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可能环比都是向上的。
记者:若短期向上是旧经济的新周期,那么中国经济的长期前景是否不够乐观?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是否意味着调结构、促改革会受影响?
滕泰: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既不是金融政策放紧与放松决定的,也不是需求的“三驾马车”所能决定的,真正财富来源和长期增长动力来自供给方面。
短期的供给约束和供给潜力取决于要素就业情况。中国目前最大的要素浪费和闲置是资本的闲置。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拥有国,以及民间储蓄大国之一,中国并不缺资本。然而由于商业银行的垄断以及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造成数十万亿元人民币的闲置储蓄不能转化为资本。一方面是储户低利率收入,另一方面是大量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缺乏贷款或被迫接受高达两位数利率的贷款。假定上述“金融抑制”被解除,闲置的资本要素能够进入生产领域,中国的长期增长潜力怎么会悲观呢?
不仅资本要素有进一步“就业”空间,中国人口红利也还没有结束、城市化进程也没结束,这意味着以要素投入扩张实现的“库兹涅兹增长”效应仍将延续;此外,全球技术向中国转移尚在加速,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强,这意味着以技术进步实现的“熊彼特增长”效应将增强;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稳步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大变化,由制度变革和社会效率提高带来的“斯密增长”更值得期待。考虑到中国制度改革的巨大空间,长期经济增长前景并不悲观。
最后,由于未来一年物价都处于相对低位,这不仅为“稳增长”提供了较大的政策空间,也为经济调结构、促改革赢得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应抓住有利时机,尽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原材料价格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国际化,逐步放开资本项目流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