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掌握的内容
流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流通长期被忽视,流通中的物流“瓶颈”问题尤为突出。本章主要掌握的内容侧重于对流通重要性的理解,从中悟出物流缘何受青睐的道理。 |
第一节 流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
在生产不发达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商品短缺的经济发展阶段,流通处于从属地位,但当产能过剩、商品饱和、销售成为主要矛盾后,流通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作用变得愈发突出,企业开始根据市场预测和订单进行生产,这时,流通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因为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生产和消费始终需要处于平衡状态,流通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是晴雨表、桥梁和纽带,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社会资本和产品的供求状态、价格水平,包括股市、汇市、储蓄、债券等行情都属流通范畴,其市场反映是经济运行的具体写照,一旦发现库存不足或积压、价格暴涨、通货紧缩或膨胀,就说明经济运行失衡,国家需要立即进行宏观调控,通过政策和经济杠杆或国家储备进行供求调节,同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数量、资金供给。当然,应尽量利用“看不见的手”、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自然调节,减少政府参与和直接运用行政手段。
流通好比人体的血液循环,一定要保持流畅。心血管系统健康不容忽视,血液循环要畅通无阻。血管一旦发生阻塞,血液流动就会出现异常,久而久之,不是患脑血栓,就是患冠心病、心肌梗,甚至还会造成猝死等严重后果。《吕氏春秋》言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伟大的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强调:“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经济越发达、科技越进步、社会越发展,流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越显要,作用越突出。党的十六大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进程中,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现代流通应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先导,通过发展流通产业带动工农业发展和社会消费。国家宏观调控中采取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流通产业政策才是最有效、最彻底的调控方式。21世纪以后,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流通能力,现代流通才是解决一个国家经济运行速度、效益和质量的关键,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将由生产决定型向流通主导型转变,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流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尚未完成,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要以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重点解决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克服资源、科技、人才瓶颈,解决数量扩大与质量提高的矛盾、工业化大发展与环保的矛盾、人口众多与资源有限的矛盾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和城乡差距拉大等矛盾。坚持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路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流通密不可分。
现代流通业具有决定生产、控制市场、平抑物价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因为现代流通可以通过采购和销售渠道控制商品流向,左右生产数量、品种和供货周期。外国流通企业一旦占领流通市场,我国的制造业、金融业乃至经济命脉就可能受到外强控制,经济安全也可能受到威胁。而我国现代流通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是国民经济的“软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这方面问题更应引起警觉。
我国商品流通的法制化、规范化、现代化差距还较大、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还没有真正形成,组织化水平差、经营规模小、成本高、周期长、效率低。我国经济经过转型,市场定价的商品已占到95%以上,2006年底对600种商品统计的结果表明,供大于求的占71.3%,供求基本平衡的占28.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商品卖多少钱已不是生产者说了算,而是由消费者说了算。目前我国一般工业品从出厂经包装、装卸搬运、储存、运输等各环节,最终到达消费者的流通费用约占商品价格的50%,水果、蔬菜、饮料、食品等要占到70%。企业500强中的商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年周转速度为2.5次,发达国家达到10~15次。我国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足8%,美国超过20%。流通主体90%以上是单体经营的个体工商户,规模以上流通企业比例仅为1%,销售额为4129.8亿人民币,而美国沃尔玛一家公司的同期销售额就达到2563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6%。中国最大的流通企业上海百联集团2005年的销售额为1386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沃尔玛同年销售额3156.5亿美元的5.5%,沃尔玛的这一数字相当于我国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7.6%。沃尔玛拥有的卫星对全世界5000多个店铺实施单店管理,利用自己110个配送中心,完成85%以上的商品配送。我国连锁业营业额占消费总额的比例约为6%,而发达国家为15~20%。
我国流通环节十分薄弱的主要原因可例举三个方面。一是受前苏联的影响。由于我国建国后的政治经济体制采用的是苏联模式,受斯大林“无流通论”思想桎梏多年。斯大林的错误理论是不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因而不能进入市场流通,只能计划分配。斯大林强调,社会主义劳动是直接的社会劳动,不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商品货币关系会导致资本主义。受此思想束缚,我国直至1980年还在讨论生产资料能否进入市场自由流通问题,而且对立的观点争论的还十分激烈。二是受“短缺”经济影响。由于生产不发达,社会商品匮乏,市场供不应求。在卖方市场的情况下,买方“等米下锅”、上门求购,流通可有可无,作用被掩盖,“重生产轻流通、重外贸轻内贸、重零售轻批发、重城市轻农村、重生活资料消费轻生产资料消费”现象处处可见。正因如此,物资部、商业部、粮食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流通主管部门建国以来,机构变来变去、职能七改八改,始终处于被冷落、被调整、被撤并的境地。三是受内外贸管理体制的长期分割,导致了行业垄断、地区封锁和地区割据。搞国际贸易不了解国内市场、不掌握国内销售渠道;搞国内贸易不能对外签约,不熟悉国际行情,与外商隔绝。其结果,资源不能整合、市场不能统一,整体外贸开放水平得不到提高,流通促进生产、引导消费的作用得不到发挥。
第三节 物流“瓶颈”对中国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现代物流是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物流被看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国家现代化发展程度的标志,也是21世纪全球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发展现代物流有助于加快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降低商品成本,稳定物价;有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升级;有助于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公害;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别、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有助于应对突发性事件(地震、水灾、旱灾、海啸、战争等),维护国家经济和社会安全。同时,由于物流能创造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加工附加价值,因而,在全球处于买方市场,销售竞争成为主要矛盾的今天,物流也可以说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新经济发展时期的支柱产业。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杜克拉预言,物流是经济的“黑大陆”,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说:物流是“第三利润的源泉”,德国一位经济学家提出,未来世界只有三种人:生产者、物流者和消费者。中国经济学家樊刚认为,今后世界只有三个系统:生产系统、物流系统和技术系统。美国著名的咨询企业麦肯锡公司在《中国物流市场白皮书》中提到,物流“将在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2000年美国物流业的总规模已达到9500亿美元,大体是高新科技的两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日本的物流业总规模高达3500亿美元,占国内总产值的11.4%。美国目前全社会的物流费用支出还不到GDP的10%,而我国的物流费用支出自1998年降至21.4%以来,七年期间一直上下徘徊,2009年的数字为18.1%。如果我国的物流费用支出能达到美国上世纪末的水平,按2002年的GDP数字计算,将可以为全社会节约一万亿元人民币的物流成本,物流成本若降低1到2个百分点,将产生1000到2000亿元的社会效益。但是,我国物流管理体制和基础设施落后、地区和行业发展失衡、企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低、资源缺乏整合、标准化程度差等现象仍然存在,政出多门、权力分散、条块分割、监管滞后、人才匮乏等问题明显地制约着我国物流的快速发展和质量的全面提升,物流“瓶颈”对我国经济正常运行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为此,引起了国家对物流的高度重视,将物流列入“十一五”规划和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决心尽快建立快捷、高效、安全、方便并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幅度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
重点思考题:
1、如何理解流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为什么说流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3、物流的“瓶颈”影响有哪些?为什么?
待续
|